手机美网
扫码关注 中国美网 有礼相送

数字多媒体与传统文化结合碰撞

美网会员 ·21 浏览 ·2020-11-30 13:35:04

      传统艺术是中华文化的精髓,而科技是实现艺术的动力源泉,将二者结合在一起,传达出的是属于我们的文化力量。


      杭州西湖上的全息投影技术把扇面与湖面产生的镜像融为一体,形成一个圆。中国自古以来有以“圆合”为美的习俗,认为圆形有圆满、完美的含义,因此“圆”具有对各国友人表达友好和谐寓意。

金塔传奇上的裸眼3D技术


数字多媒体


      通过最新技术合成演绎,讲述了南昌绳金宝塔的传奇故事,影片现场位于江西省南昌市绳金塔。

      将中国的传说以光影的方式展现在观众面前,如此浩大的视觉体验,以及切身的传统记忆,所带来的震撼之感是国外的作品不可取代的。

     绿绮里的互动体验技术,绿绮,古代名琴,富含视觉美感的名称意境,如李白诗中“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之畅神忘我。

      新媒体艺术家林俊廷以”琴”会友,创造了一个全新的观展互动体验与虚实交融意境,结合Unity引擎,将一幅曲水流觞的诗意画卷作为食案,让食客在品味美食的同时,也能够细品李白诗中:“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的意境。

泼墨画的意念技术,

     国画中十分精妙之处在于写意,写意画体现了中国人独特的造型观和境界观。只有有意识地追求这一独特的境界,才能真正将中华艺术发扬光大。

      这是一场关于意念艺术的实验,艺术家熊超邀请了16位残疾人,参与这场关于精神力量和自我表达的实验。首先,按照他们自己的喜好,每个人选择了不同颜色的丙烯颜料,将选好的颜料放置在装有雷管的小气球内,悬挂到四块画布中间。

    参与者戴上脑电波捕捉设备,当注意力高度集中时发送远红外信号,触发雷管开关装置,引爆气球。

     颜料随之炸开,在布上形成变幻莫测的抽象泼墨画,完美演绎了他们各自五彩斑斓的小宇宙。

     中华戏曲魅力里的数字动画技术。当戏曲不再仅仅呈现于戏台上,而是以精妙的数字动画展现时,你是否对它会有全新的感知和认识?

    作品灵感来源于中国传统戏曲服装和舞蹈中人物的形态、色彩与动作,作品很好的诠释了服装和时尚如何重塑人体。

     动画展示了多个戏曲人物,每一个戏曲人物都运用了不同的设计手法,比如拉伸型织线、延展型材料及弹性金属线等,展现出令人惊叹的视觉效果。

     物像之动里的沉浸式体验技术

     汉字是迄今为止世界上连续使用时间最长的文字。作品《物像之动》以中国古典诗词中描写自然运动的汉字作为视觉元素,通过新媒体手段赋予自然生命新的解读,呈现出一场超现实的沉浸式体验。
     提取自然运动的秩序与逻辑,创造了这件对于自然运动“再创造”的新媒体艺术作品。

      该作品沉浸式投影的展览方式增强了观者的临场感,调动其多种感官进入到作品的世界,使观者身临其境,体验虚拟的真实,感受震撼与空灵。
    听琴图的VR技术

     利用VR技术和互动体验让参与者可以身临其境地“进入”图中一观,在其中与宋徽宗一同品味瑶琴的精妙,领略中国画特有的氛围和气韵。

    《听琴图》相传为宋徽宗所作。画作就艺术价值而言达到极高妙的境界:画面中人物抚琴与听音的动作与状态,以及画面本身的留白,都营造出一种特有的空灵感。

    参与者犹如画中仙,除了欣赏宋徽宗抚琴,通过Kinect的追踪,参与者还可以与画中的人物进行互动。

    当你的目光接触到童子时,小童会欠身施礼,之后像真正的随侍书童一样跟在你的身后。所有的互动体验都是不着痕迹的,让参与者可以真正地沉浸在古画的氛围中。

    踪迹里的交互装置技术

    水墨山水,以虚代实,侧重笔墨神韵。在山水作品《踪迹》中,人体感应作画,为写意增添了点睛一笔。山水画的墨迹随着行人的走近而出现,随着人们的走远而消逝。在墨色浮现和消失中,模糊画作的观者与作者的界限。

    交互装置的有趣之处除了在于能与观者产生互动之外,还在于它对不同的参与者反应也不同,每个人都能从装置中收获独一无二的体验,成为创作的一部分。


(本文由会员自行上传,其发布的图片,文字等内容由会员本人发布,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声明]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也未用作任何商业用途。本站拥 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中国美网

         欢迎注册美网会员,新闻资讯自助上传!


欣赏更多精彩文章


数字多媒体

评论
还可以输入 1000个字符
全部评论(9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