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美网
扫码关注 中国美网 有礼相送

唐林:文海钩沉写华章

来源:中国美网 ·2023-10-31 11:49:44

唐林:文海钩沉写华章

 张会林

 

唐林,四川巴中县城关镇(今巴中市巴州区)人。后就读于巴中清江小学、巴中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巴中中学;1975年到1977年巴中石门公社知青;1978年考入四川达县师范专科学校(今四川文理学院)英文系,系恢复高考后第一批大学生。曾在达州、遂宁工作,曾担任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生学院常务副院长,现为四川省社会科学院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四川历史研究院学术委员、四川省文旅厅与成都市文旅局非遗评审专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个人独著《四川美术史》上中下三册(共320万字)被誉为“开创之作”“领先学术”,填补了巴蜀美术史研究的空白,是迄今为止中国地方美术通史中篇幅最长的作品,全书为北大、清华、人大和国图等众多大学和省市的图书馆馆藏。曾获《儿童文学》翻译奖、巴蜀文艺奖等。

 

                 

1959年,唐林出生于巴中县(今巴中市巴州区)城关镇。1964年,母亲去外地搞“社教”,于是全家离开县城,迁往父亲教书的清江区(今巴州区清江镇)。1969年因为母亲工作调整,唐林再度返回县城,先后就读于巴中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巴中中学初中和高中。

唐家是书香世家。父母从南充来到巴中工作,母亲林云华曾任巴中县副县长,父亲后来当过巴中中学副校长。在父母言传身教下,唐林自小耳濡目染,对文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当年巴中中学的语言老师陈伯庚先生,语言功底深厚,曾在《人民文学》发表过文章,学问了得。陈老先生因为被打为右派,很长一段时间没有上课。于是唐林和要好的几个同学便常去老先生宿舍请教。老先生博古通今,引经据典,信手拈来,让唐林叹服不止,也是唐林文字道路上的第一位启蒙老师。

1975年高中毕业后,唐林到了巴中县石门公社当知青。两年半的知青生活,除了下地干活挣工分,就是读书。因为很难找到书读,马识途老先生的《清江壮歌》读了很多遍。还读过几本外国书,其中一本大约是写二战时的外国飞行员参加战斗,后来全部牺牲的故事。那时书太少了,抓到一本就是一本。手抄本《少女之心》也读了好多遍。那是一个缺乏知识、缺乏幻想的青春时代。

走路,也是知青时代的主要内容。为了去见一个好朋友,早晨走到枣儿桠,然后与朋友一起再走到梁永河,第二天,又走路回县城,再走回石门,至少得100多公里。记忆中每次走路,总有爬不完的山,爬过一山又一山,绵延不尽。这些绵延不尽的大山,不仅锻炼了他的意志力,也培养了他一生不服输的性格。

197710月,恢复高考。还在当知青的唐林,一边干农活一边积极准备参加考试。终于如愿考上达县师范专科学校。

离开巴中时,唐林19岁。

 

 在巴中南龛石窟寺

 

达县(今四川达州市)是他停留的第二个地方。

达县师范专科学校当时只是专科。不过,不管是本科、专科,甚至中专,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可以离开农村不当知青或者不当工人可以读书。读书后还有份工作。唐林怀着这样的心情开始了自己的大学生活。

他喜欢文学,却分到了英文系。说是系,实际上全日制学生仅20位,再加上10多位进修生,就是全系学生人数。他曾经努力想转专业到中文系,但没能实现。专业非自己所想,这是当时较为普遍的情况。在对英文并不那么热爱的情况下,三年大专学习匆匆结束。毕业后,唐林留在达县一所中学任教。

工作期间,除教书,唐林主要做翻译。虽然没有从事文学创作,但是在唐林看来,翻译也是一种再度创作。面对一部英文原版文学作品,翻译者需要在限定范围内重新构思、重新组合语言、重新安排结构,文字功底仍然是第一考量。那些年,唐林和师专同学文军合作,共同翻译了长篇小说《“火狐”落水之后》、短篇小说《为他唱首歌吧》等。文军是达县师专同学,后留校,现在已经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语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至今唐林仍很怀念当年和文军的深厚友情,文军始终积极向上的性格和状态也一直影响和感染着唐林。

让人没想到的是,《为他唱首歌吧》竟意外获奖了。《为他唱首歌吧》本是一篇英文短篇小说,刊登在一个中英文杂志上,唐林初读就为其情节感动,从而动了翻译过来的心,然后邀请文军共同翻译而成。全文仅3000字,发表于1984年的《儿童文学》杂志。后来获得1984年度《儿童文学》翻译奖。

这个意外的奖项,唐林至今都觉得是个奇迹。当年刊物非常少,发表文章非常困难,更何况《儿童文学》是全国性刊物,而且在他们之前,《儿童文学》翻译奖每年只颁一篇翻译小说,获奖者基本上都是已经成名的翻译家。比如1983年《儿童文学》翻译奖获得者是叶君健。叶君健是著名翻译家,《安徒生童话全集》译者。当时,唐林和文军从达师专英语系毕业才四年,年仅25岁。

《为他唱首歌吧》是唐林平生获得的第一个奖项,至今仍在中国传播。后来还上过《读者文摘》头条,选入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小学语文阅读教材,另外还选入《世界经典儿童文学精选》《儿童文学教程》《20世纪儿童文学名著鉴赏大典》等几十种书籍。

“火狐”落水之后》也是唐林与文军合作的成果。在当时的四川省,像他们这样年轻而且只是中学教师,就出版了翻译长篇小说的译者,屈指可数,即便在大学也很少。后来,唐林与文军合作又撰写了十余篇专业论文,发表在《西安外语学院学报》《南外学报》等期刊上。1990年,唐林因为这些学术论文,加入了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因为翻译作品,他又成为四川省作家协会第一届翻译委员会委员。

所有这些成绩,都是唐林在课余加班加点完成的。在这些成绩的背后,是唐林那些年不为人知的辛劳和付出。唐林上的初中英语课,一周课程30节,每天他得上56节课。再加上值守早晚自习、批改作业等等,工作量非常巨大。

幸好那时,上课的教室就在宿舍隔壁。每节课上完他都会回到宿舍写上几笔,如果能有一节课的闲余,已经是很幸福的事了。白天就这样跑来跑去地写,晚上直接伏案到深夜。冬天的晚上,有时候写得忘记了时间,等到站立起来时,身体已经差不多冻僵了。那时候唐林抽烟非常厉害,天太冷又不敢开窗,所以房间常常烟雾笼罩。达县夏天的燠热也是出了名的,一两个小时下来,不但全身湿透,笔下的纸张也经常让手臂上流下来的汗水浸湿。

唐林最初的翻译生涯中,巴中中学高七五级高中同学温思美曾给予了他很大帮助。温思美1981年西南农业大学毕业后,考取了公费出国研究生,在美国康乃尔大学攻读农业经济方面的硕士。唐林不少的原版英文小说,大都由温思美从国外寄给他。就是依靠这些飘洋过海而来的英文书籍,唐林才开始进行系列翻译工作。至今唐林仍很感恩温思美当时给他的帮助。温思美康乃尔毕业后,回国到华南农业大学教书,先后担任农业经济系主任、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大学副校长、民盟广东省委评委、民盟中央副主席、广东省政协副主席,现任全国政协常委。现在,他们仍然保持着亲密的关系。

当年达师专七七级中文系还有田雁宁、谭力、张建华等,毕业时已经都算是较为成名的作家或诗人了。七七级中文系学生们还自发成立了一个名叫“星光文学社”的组织,在全国大学的文学社团中非常有名,活跃程度在四川排第二位,仅次于四川大学的锦江文学社。同在一个小城,唐林一直和达县文学界接触颇多,对文字的钟爱也一直深受他们影响。虽然工作生活在在偏远小城,唐林从不觉得自己是孤军奋战。达县的学术和文学氛围很浓厚,他有这么多的朋友、同学,这些朋友和同学成了他延长的眼睛和手臂,让他偏居小城,却能放眼全国乃至世界。

离开达县时,他28岁。


               

 

19875月,唐林工作正式调动至遂宁市文化局,先后在遂宁市图书馆(仅7个月)和遂宁市文学戏剧创作办公室工作,并兼任遂宁市文联主办的《川中文学》编辑,并先后担任遂宁市文学戏剧创作办公室副主任、遂宁市政协委员、遂宁市作协常务副主席。

遂宁建市于1985年,由于是新建市,文化人才极缺。于是,领导层到当时可称四川文学重镇的达县招聘创作人才。最初想引进的人才本来是当年炙手可热的作家田雁宁和谭力,还派了好几个人到达县进行“游说”。田雁宁与唐林关系不错,就推荐了他。最后的结果是,只有唐林一个人从达县调到了遂宁。他获翻译奖和出版有长篇翻译小说,应该是遂宁看重他的一个重要条件。

到遂宁后不久,他不再只从事翻译工作,而是慢慢回到文字本行,开始搞个人创作。遂宁工作生活期间,唐林出版了长篇翻译小说《明星的隐密》《丛林梦幻》等,在《外国小说选刊》等杂志发表翻译短篇小说《边界上的住房》等等。同时在个人创作方面,出版了长篇小说《原本温柔》、短篇小说集《家园故事》,在《青年文学》《萌芽》《青年作家》《满族文学》等杂志发表了如《六净》《初恋少女》《铁索上》等短篇小说。

时任遂宁市文化局局长、市文联主席、戏剧家任衡道,时任遂宁市政府秘书长、作家漆丰,小说家、书画家费尽贤等等,都给唐林予了较高评价,“唐林其人,性喜南窗苦读,漫游书山瀚海;漏夜笔耕、不坠青云之志。”唐林到遂宁第一年,单位就给他分配了一套住房,第二年解决了他夫人工作调动问题,让他可以安心工作、创作。

37岁那年,唐林成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38岁,唐林离开遂宁,赴成都工作。


19975月,在时任省社科院研究生主任李明泉,时任智力开发与人才研究所副所长陈井安等诸位的推荐、帮助下,唐林工作调动至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在社科院工作20余年,先后担任院学位办公室主任、研究生学院副院长和常务副院长、院博士后科研工作办公室负责人等。

这期间,唐林完成了一件引为自豪的大事——《四川美术史》的写作出版。

《四川美术史》是四川省社会科学院重大科研项目,三册,总版面字数320万字。写作《四川美术史》的时机大概起始于2012年。四川省社科院在时任副院长李明泉研究员的提议和侯水平院长的支持下,准备做一套《四川美术丛书》,拟写了十个左右的书名。由于从小对美术的热爱与向往(更多是对写作的热爱),唐林主动向领导申请其中的《四川美术史》写作由他来承担。当时对院里能否交给他这个项目,唐林没抱太大的希望。按照常规,院里也不太可能将此书交给一个非科研人员来承担。

                   

                          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信札

 

由于社科院对唐林过去经历、工作能力和敬业精神的了解,和他在工作中表现出的高度责任心和吃苦精神,院里最后将项目交给了他。就这样,他走上了写作《四川美术史》的道路。

从早在200万年前的旧石器人类起源时代,在巫山等地就有早期人类在这一带繁衍生息开始直至今天,四川有美术的历史太过漫长、繁杂又庞大。时空漫漫,浩如烟海,千头万绪,要想完成这项工作,实在太过艰难。更让人吃力的是,在美术研究领域,学院派的传统是根据造型艺术的视觉审美性质,而不是作品中的材质来进行分类,也就是说,美术史是划分为绘画、书法、雕塑、建筑艺术、工艺美术等五个门类,《四川美术史》也要按照这五个门类进行划分,而这五个门类的任何一个门类,如果写得稍微详细一些,都将是厚厚的几本书。最困难的是,美术史学是非常精细且涉及面极广的一门学科,它涉及考古、文物、文字、神话、宗教、政治、民俗、地理等等,这些都是博大而复杂的学问,之间彼此关联,你中有他,他中有你。如此错综复杂,如此巨大的工作量,唐林唯有“亡命”“拼命”,没有其他选择。

他是大巴山人,出生之地乃当年红四方面军战斗过的地方,曾经山高水长,人穷地薄。唐林一直觉得自己是一只先飞的笨鸟,一个搬山不止的愚公,用一生诠释着大巴山人的特质和本性。踏实肯干,吃苦耐劳,在他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从执笔那天起,唐林再也没有休过周末,每天差不多全院第一个到办公室,除必要的公务、吃饭和打盹,从早上八点半一直写到晚上八点,朋友们称他“过着半隐居的生活”。

“重大成果,贵在坚持” “跨界深宫研寂寞” “青灯孤影瘁君心”,这些都是田旭中、陈沫吾等朋友们对他写作状态的客观评价。四川省文联及四川省艺术院在最初写作时给予了唐林很大的支持,四川省艺术院(沫若艺术院)将本书列为选题,并写入了省文联文件。四川省艺术院作为主办单位主办了《四川美术史》上册、中册的研讨会。时任省艺术院院长卢加强博士给他提供了许多帮助和建议。同时在写作过程中,唐林还阅读了大量书籍,可以列出长达数十页的书单,这些庞繁的阅读,让他视野更加宽广,思考更加深入。

经过数年艰辛努力,《四川美术史》顺利出版。当年拟定的《四川美术丛书》的其他十几种书籍却因各种原因最后均夭折了,《四川美术史》成了唯一幸存的一套书。

该书陆续出版后,得到了各方面的肯定。如:“作为巴蜀地区第一部美术通史填补了学术空白”(全国政协常委、民盟中央原副主席、广东省政协原副主席温思美教授);“内容丰富,史料详尽,第一次全面系统地展示了四川漫长而悠久的美术发展”(法兰西艺术院通讯院士、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吴为山教授);“唐林此著竭泽而渔,包罗万象,非唯于区域地方美术史研究立一标杆,更足以示今日治美术史者正途者”(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西冷印社副社长兼秘书长陈振濂教授);“对四川籍艺术家的研究已经达到最全面深入的境地”(长江学者、考古学家、哈佛大学艺术学博士、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生导师宁强教授);“(四川美术史)对治学有四个启示:选个好题目,静得下心,吃得了苦,乐在其中”(二级研究员、四川省社科院原院长侯水平);“十年磨一剑,终现大气象”(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四川省文联副主席李明泉研究员);“开创之作,学术领先”(先秦史学者、四川师范大学巴蜀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段渝教授);“文人写意创传统,前有东坡今得贤”(四川省历史学会会长、巴蜀文化首席专家谭继和研究员);“纵横古今的宏大叙述”(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四川省文史馆特约馆员黄剑华);“筚路蓝缕,功莫大焉”(文化学者、文学批评家、作家刘火);“唐林为穷一生之力四川美术修史之先贤”(美术史论家、四川大学艺术学院原院长韩刚教授);“体大思精,全面融通”(广东财经大学中文系田忠辉教授),“不但填补了四川美术史研究的空白,且成为中国地方美术通史研究中篇幅最长的作品”(中国作家协会散文委员会委员、作家蒋蓝);“此作用史料之多,涉及之广,令人感佩”(作家刘甚甫),等等。四川师范大学副校长、历史学家王川教授,美术史家、四川大学林木教授,四川大学教授、《藏族美术史》作者康.格桑益西,四川美术学院原副院长、画家唐允民教授,四川省客家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陈世松研究员等对《四川美术史》也给予赞誉。

               

                             在书房

 

《四川美术史》出版后不但为国图、首馆、上馆、川图等省市图书馆馆藏,还为北大、清华、人大、南大、川大等众多著名大学图书馆馆藏;书籍进入文轩、京东等实体书店和线上进行销售;上册、中册、下册出版后,省社科院和省文联、省评论家协会和省艺术院、省社科院和省文联,分别举办了专门的研讨会;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华文化论坛》在“新著推荐”同时刊发了五篇评论文章;《四川日报》以差不多三个整版分别刊发了上册、中册、下册出版后对笔者的采访文章;下册出版后《成都日报》《华西都市报》均以整版介绍。《成都日报》副刊还以唐林的姓名开设了专栏《唐林说艺》,介绍巴蜀绘画、书法、雕塑等美术名篇。四川新闻网文化频道开设了以唐林姓名命名的专题《唐林谈美术》,迄今已发文稿近100篇。201712月,唐林受中央电视台《中国影像方志》之邀,介绍中国汉代考古重大发现——四川中江塔梁子崖墓的壁画、书法、石刻画像,节目于2019211日在中央电视台10频道《中国影像方志》(中江篇)播出。他还曾先后应邀赴四川大学、四川师范大学、四川美术馆、四川省图书馆和四川各地举办相关讲座。其中,在四川美术馆举办《四川美术五千年》的讲座是该馆建立以来举办次数最多的系列讲座。学界认为,《四川美术史》创造了两个第一:一是填补了四川美术史研究的空白,二是该书是中国地方美术通史研究中篇幅最长的作品。

 

《四川美术史》座谈会(2015年,四川社科院第一会议室)

 

除《四川美术史》之外,近年来唐林还发表相关论文有:《中国绘画史上四川人创立的画派》《蜀锦与丝绸之路》《先秦至隋唐时期的四川美术》《先秦至隋唐时期的古蜀绘画》《四川汉代画像石的艺术成就》《西蜀画院与黄筌画派》《沉寂时期:四川元明清时期的山水画》《黄庭坚贬谪巴蜀期间创作的书法作品》《杨慎传世书迹考略》《诗画本一律  天然与清新——对四川历代大师绘画书法珍品的观察》《不为人知的清代四川宫廷画家》《不入蜀也知画意浓》《乐山书画与嘉州画派》《蜀汉时期成都人绘制的国宝名画〈贵族生活图〉》、《陕西汉中〈石门颂〉:东汉四川人的书法杰作》《“五百年来第一人”四川内江张大千的〈长江万里图〉》等数十篇。

作为一位文化学者,唐林是成功的。作为大巴山走出去的佼佼者,唐林用他一生的成就诠释了巴山汉子的品性特征。“时代的一缕光线,落在普通人身上,就是一片暖阳。”唐林常提起这句话。他说,如果他还算有所成就,那也是因为这个伟大的时代,有幸亲历这段时光,成为这段光荣历史的创造者、见证者和受益者,何其幸运。而成为时代的记录者、描画者,是每个文艺工作者义不容辞的使命和责任。

按:本文刊发于四川省巴中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巴山风》杂志2020年下半年合刊(总十九期)。

 

作者:张会林,四川省巴中市委宣传部机关党委书记,巴中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原秘书长,曾在报刊发表各类作品数十篇。

 

评论
还可以输入 1000个字符
全部评论(9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