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孟夏山水画有感
一
那么苍莽,那么古朴,那么浑厚。很难想象,这样大气磅礴的雄浑山水出自一位柔弱女子之手。群山万壑奔来眼底,横看成岭侧成峰,每座山都显得那么生机勃勃,显得那么气势巍峨,显得那么幽深宁静,显得那么坚毅雄强。
画家很善于使用饱满的画面和密织的点线来构造自己的山水世界。她在画面的虚实关系处理上很好地把握了大实小虚的辩证,加上反复的积墨、破墨,在皴擦点染中营造了一种雄浑的意境和强大的张力,把山高林密的巴山蜀水表现得酣畅淋漓气象万千。
二
亿万年前的灿烂阳光,照在今天的弯弯山路上,层峦叠嶂都在静穆中接受时光的洗礼。远处似有炊烟升起,鸣泉飞瀑和险山幽壑都退后成为朦胧的背景,忽然一种莫名的感动在心中涌起,想痛哭,想呐喊,想高歌,想狂舞。地老天荒,庶几就是这种境界吧。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面对孟夏的山水画作,不禁就有了这样的感觉。
青山无改旧时颜。孟夏反复吟哦。大壑越千年。是啊,山还是亿万年前的山,峻岭嵯峨;水还是亿万年前的水,龙潜沉渊。但总有改变,可那不变之中的改变究竟是什么?这就有了些终极追问的意味。对于艺术家来说,这样的追问其实是给自己的艺术道路有意设置难题,是跟自己过不去。而孟夏在画里刻意要表达或者说刻意要追求的,似乎就是这种追问。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三
一般来说,这种带有浓厚生命哲学思考的话题,已经很少有画家去碰了。原因之一是缺乏思考,原因之二是很难找到合适自己的表现方式,就想着何必那么执著呢?所以,甜腻和轻巧就成了当代画坛大多数人共同的面孔,尽管这些面孔往往被包装成工致或者细密,空灵或者机趣。
但孟夏不这么想。参观美展归来,她看到的满眼都是繁复的技巧,漂亮的制作,可是,热闹和喧嚣的背后,大朴不雕在哪里?大音希声在哪里?大象无形在哪里?大道自然又在哪里?
石涛和尚说,笔墨当随时代。那么,什么样的笔墨才是我们这个时代应有的追求?
四
孟夏在思考。她说她崇尚那种略带英雄主义的悲壮而崇高。“从我走进山水世界的那一刻起,一直固执地认为:山川是自己理想的化身。我在作品中试图塑造一种崇高与伟岸。从另一种角度讲,我的山水画创作也使我找到了心灵的依归。”她说得很透彻,山川的崇高与伟岸是她永远不变的追求,是永恒的理想。能够自如表现崇高与伟岸的笔墨就是她所追求的笔墨。在她的笔下,山水已经不再是作为自然物象而存在的山水,而是辉映着自己的人生思考生命体悟和灵魂追求的写照。
五
没有人,但处处都是人的视角。
在孟夏的作品里,你看不到人,即使一些看起来非出现人不可的题材,《沽酒坐松荫 》、《秋暝收归早,松风待月出 》、《观山坐忘图 》、《隔山偶问渔樵事,山居静读圣贤书 》,人也似乎被她刻意隐藏了。但是我们又分明清晰地感受到,那个作为自然山水审美主体的人其实无处不在。他不是那个高居云端俯视大地的高高在上的神,而是幻化在山水之间,或者说,山水自身具备了审美主体的特性,山水就是美本身。在这里,主体和客体其实是浑然一体的大自在。所以说,她画的是自己的理想和追求。谁说没有人?人即是山,山即是人,山川日月其实都是人的影子。山的巍峨就是人的巍峨,山的清旷就是人的清旷,山的静穆就是人的静穆,正所谓“托体同山阿 ”。
正是在对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关系的独到把握上,使孟夏的山水作品具有了一种超越传统的形而上意味。中国传统画论向来认为,山水与人的关系,就是天地自然与人的关系,就是造化与心源的关系,在这里,讲究的是境由心生,讲究的是天人合一。而在孟夏的画里,山水本身就是一种充满诗性的存在,人与山无所谓主体也无所谓客体,主即是客,客即是主,人内心的精神诗性幻化成了自然的雄奇和瑰丽。
六
没有歌,但处处都是歌的激越。
她所有的画,都是对大山的颂歌。从几年前在“中国西部大地情·中国画大展 ”中一举获得金奖的《峻岭嵯峨 》开始,到汶川大地震后创作的《龙门山感怀 》,孟夏的山水里,一根鲜明的情感线条贯穿其中,就是对山的歌唱。有坚韧不拔的山,历亿万年风霜依然峻岭嵯峨;有悲壮沉郁的山,巍巍龙门劫波渡尽倍享人间大爱。有壮怀激烈的山,如《大壑越千年》;有英姿勃发的山,如《沐雨山青》;有苍凉沉静的山,如《古道落照 》。梦里青山意趣足,孟夏的山,千变万化,但是无论山形水势怎样变化,那种充盈画面的慷慨激越的主旋律没有改变。
应该说,她在中国山水的笔墨传统里找到了自己的表达方式。这种方式与其说是她自己的笔墨创造,毋宁说是她的人生态度,她把自己的人生思考挥洒到自然山水上,发出了嘹亮的回响。
七
没有舞,但时时都显出舞的灵动。
也许是青春刚开始飞扬时候的 12 年专业舞蹈经历给了她美的灵感,在孟夏看来,绘画也是有节奏和韵律的,她常常能够感受到青山秀水在心中绵延起伏,有顿挫,有节拍,有高潮,最重要的是,有旋律,有主题。
学习上的转益多师使得她的笔法日益娴熟老到,而知识学养的不断增进和对思考能力的奋力开掘则从另一个方面提升了境界,呈现到作品上,就是一种精彩的绽放。学习使她深感中国画的表现技法和传统程式的巨大惯性力量,但思考则使她认识到,一方面要深入传统,一方面还要能放下负担,所谓师古而不泥古。孟夏自己说,吃古人,用古人,还要留点给后人。拿什么留给后人?其实就是自己的创造。她在自己的作品中创造了一种极为密实但又密中见亮的表现方式,在层层皴染中留出些许转折,或为薄霭轻岚,或为溪泉流瀑,甚或仅仅是古道蜿蜒,然而层层叠叠的大山因此就有了光亮和灵性。
近来她在很多作品中尝试用一种曼妙的云霓来穿插构图,这种极富舞蹈灵动感的云霓打碎揉烂了原有的构件,重新结构了画面关系,使作品在厚重之外又多了一番瑰奇的况味。
八
巴山蜀水出诗人,自古使然。
谈孟夏的画,如果不说她的题画诗,那是很不到位的。实际上,孟夏的绘画思考和人生体悟,她的艺术追求和生命理想,不少在自己的题画诗里都有过精彩的表露。“游云无语道春秋,流水有意拍舟楫。阅尽千帆皆名利,回首青山是菩提。”所以孟夏的画里,多的是静穆之美,崇高之美,雄壮之美,她要用这些来抗拒世俗的喧嚣、猥琐和柔弱。
应该说,孟夏的绝大部分诗作,单就艺术性而言,也是可圈可点的。比如“也拟泛舟五湖游,看取三山独浑厚。世人尽道名山好,野亭闲置隐渔樵。高山流水千万里,松间明月常相邀。梦里青山随意趣,不辞殷勤寻天道。”平仄和味道都很好。又比如“青山常谓境不境,流水时言空无空。佛陀拈花法心法,迦叶一笑花非花。”入境之深,绝非泛泛。这些诗作,本身既是她的山水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同时又极大延展了画面的意境和兴味。才女孟夏,如果一辈子就这样画下去写下去,不知要羞死多少只会抄画抄诗的画家诗人了。
山就是人,山就是诗,山就是歌,山就是舞,山就是孟夏的精神家园。
我们有理由期待画家跃上更高的艺术境界——
画出自己的十万家山;
画出自己的艺术秘境;
画出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绝响!
2010年3月21日写于姑苏城外春光烂漫处
(作者系资深媒体人,两次“中国新闻奖”得主,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现供职于《新华日报》。)
各位艺术家、作家、诗人、艺术爱好者,写作爱好者,中国美网特别开通您们作品的自助上传通道,只要您是中国美网注册用户,您就可以在您的后台上传您想发布的内容,中国美网将根据您上传时选择的栏目将你发布的内容在中国美网发布。你可以发布:原创文章,诗词、艺术评论、艺术批判,艺术观点,艺术圈所发生的最新资讯和新闻等;你也可以将需要发布的资料。发到我们的邮箱(1435980968@qq.com)由我们给你上传发布。